一致性,是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标杆,也是证明自己教学有效的一个标准。
各类教学比赛,为何要提供各种材料,有课堂实录,有教学创新/实施报告,有教学大纲,有人才培养方案……就是要尽量的复原课堂教学的实际。但是,我们都知道以赛促教的道理,完全的复原和展现是不可能,不过也至少要基于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提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所以,参加比赛是个打磨的过程,不仅在打磨自己的参赛作品,更是打磨自己的教学,是一条很长的战线,而不是突发奇想、临时起意。
在帮助选手打磨比赛材料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一致性是很多选手忽略的问题。
1.比赛所需的所有材料要保持一致性。你不能教学实施报告写自己用了什么方法,但是在课堂实录中看不到这些;你的人才培养方案里有什么目标导向,但是在你的实施报告里根本就没提及。我还看到有些老师,教案写的非常好,仔细打磨了教案,课堂实录也按照教案来录制的,但是一旦到了实施报告里就不知道如何提炼自己的模式和方法了,也不一致。
2.课程重构要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行业发展和行业标准等保持一致。课程重构不是拍脑门的决定,否则要重构什么呢?
3.学情分析要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保持一致。既然进行了学情分析,那在教学策略的选择时就要根据学情进行调整吧?
4.学情分析要与教学难点、学习目标的设计保持一致。否则如果所有与内容和目标有关的都来自于课程内容,不就看不到学生了么?
5.学习评价要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你想说自己的教学是有成效的,怎么证明有成效,是不是一开始的目标要达成了?如果成效东写西写都没回应目标,那能自证能力么?其实学习目标我还想多说几句,就是学习目标维度的一致性,动不动就有老师写目标氛围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我就很诧异,这三个是一个维度上的吗?到底哪儿来的这些说法呢?
6.学习评价还要回应教学的痛点,一般也跟学情有关系。如果教学里所有的痛点你都没有解决,那教学的创新点在哪儿呢?
7.学习活动要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就好像你让学生烤个面包,这个活动看似没啥问题,但是为啥烤呢?目标是什么?是正确是用烤箱,还是合理配比烤面包所需食材,或者还有其他的目标?活动是个载体,但是活动的目标与学习目标如果不保持一致,那就是热热闹闹的参与,浅浅的收获。
8.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路径保持一致。不是给个模式就是创新,整点策略就在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路径是怎样的?他们会经历怎样的起伏?模式和策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9.内容与方法的一致性。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所用的方法是有区别的,但是目前所有的教学都似乎是一种套路,都是让学生先学后讨论再展示最后评价。概念性的内容用什么方法、程序性的内容用什么方法、态度类的用什么方法……方法是有区别的。
10.教与学的一致性。教师的教常常与学生的学不一致。教师教的是A,让学生练习B的事情比比皆是。教师想教A,却让学生误以为是B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
教学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踏实地不断琢磨。
崔佳 来源于公众号《教育技术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