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深度学习的高职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师、学生和知识等教学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视觉空间强的智能特征,直面学生心灵,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深度学习是学生“既有知识”发生了有效链接和整体知识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一、出发点:制定体现学科本质的优结构学习目标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职课堂要以制定体现学科本质的优结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高职教学中优结构的学习目标应体现在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之间建立结构化的目标群,目标与目标之间能够形成相互螺旋式的、内容具体化和难度递进化的目标网络,这些目标既是高职学生学习灯塔也是学生可依赖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不断地总结、反思、进阶和超越。能够鼓励和促进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基础选择相应的目标,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不同的目标组合开展差异性教学。
二、着力点:选择真实问题情境和高挑战学习任务的课题
高职学生将来要承担企业技术攻关、工艺改进、产品创新等重任,所以,高职学生的学习不能只限于教材、书本等知识,更重要的他们要具有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思维和能力。高职学生要具有在遇到不熟悉的、复杂的实际问题时,能够正确地分析问题,并利用熟悉的知识、方法形成有效地解决问题策略,最终高效地解决问题,这正是面向深度学习高职课堂教学的追求,也是核心素养下的育人目标。高职学生要具备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教师应该将学生学习的知识设计在具体的、真实的情境和具有一定挑战性任务之中,将知识符号学习变成在情境中进行概念的建构、规律的探寻、意义的创生、方法的归纳、策略的选择和问题的解决等。将知识内容的学习转化成学习活动,并在情境的引领下形成驱动性学习任务。有价值的学习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形成认知冲突、拓宽认知角度、丰富认知思路、完善认知方法、发展核心素养,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价值的学习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多视角地链接生活生产,优选真实情境素材。深度挖掘真实的生活生产素材,多视角链接身边发生的真实、重大影响力事件的素材。第二,链接学科发展和产业科技前沿的情境素材。如航天科技、纳米科学、生命科学、能源开发、转换及定量计算等领域新发展和新挑战。高挑战学习任务的课题一定是具有开放性、趣味性和探索性的印迹,能够引人入胜。将一系列的富含学科核心知识的问题和任务融入一定的情境中的高挑战课题,才能够有效驱动复杂的学习活动,开展深度学习。因此高挑战学习任务的课题是以一系列的具有关联性的问题为核心、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同时还附有预期的假设、多路径的学习进程、多层次学习方案、多样态的学习成果。高挑战学习任务的课题使得学习的品质得到了提升,学习过程有了指向学习任务和问题的着力点。
三、突破点:全投入的感官、外显思维和可交互的工具
高职课堂中虚拟仿真的教学场景,项目式教学和工学结合为学生全感官投入学习创造了氛围和机会,让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成为可能。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容忍多重感官投入学习所造成的课堂秩序的“混乱”。学生要从不同感官组合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化学习路径,保持最佳的学习兴奋点。
高职深度学习是学生在真实、复杂的学习情境中,在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通过讨论、实践和不断反思、质疑,对知识和方法进行重新建构和完善。高职深度学习是真正以学习为中心、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习活动,高职深度学习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是更注重学习能力的提升,强调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陌生问题。由于高职学生的来源多样、层次不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或学生开展讨论过程中,当学生回答或展示的成果不正确时,教师往往会选择让其他学生继续回答,而没有关注到这位同学的答案为什么错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思维的障碍点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打通这位学生的思维障碍点,这位同学的思维障碍点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如何将学生的错误思维、思维的障碍点转变成正确思维的助力器,这些都是高职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面向深度学习的高职课堂可以通过学生自我分析、质疑辩论、教师设计问题串并进行设问、反问和连续追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外显。
高职学生感官的全投入需要多样化、多元化的动态交互工具的调动,工具对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变课堂的学习形态。可以通过工具的交互作用促进身心俱在的学习,活化课堂的学习形态,倒逼深度学习的实现。
四、落脚点:展示多样态的学习成果
随着职教扩招,高职学生来源多样、层次不一,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不高,学习自信心不强。在高职课堂上开展学习成果评价,让学生把自己最擅长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是扬长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绩效和改进高职教学质量。高职课堂教学中的理实一体、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为多样态的学习成果展示提供了可能,多样态学习成果的展示有利于高职学生增强学习自信、理解学习意义、激发新的学习渴求。成果展示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擅长,分别选择汇报讲解、操作演示、剧本表演、实验报告单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这种多样化的成果展示,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运用能力、创新能力。深度学习的课堂成果形态应该超越简单逻辑,成果内容的包容度和成果形式的创新度大幅提升,学生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学生以最擅长的形式展示出学习的最佳状态,成果具有可以累加、可选择、可替换、可申报的原则。
五、动力点:确定关注过程的表现性学习评价
表现性评价不仅能反映学生掌握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还能够通过高职学生的表演、实验、操作、作品及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技能操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思维水平、创新创造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因此,表现性评价不仅能够测评面向核心素养的高阶目标,还能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教育性功能。高质量表现性评价的规则和标准不仅能够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对照标准,清楚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表现、差距和达成的方向。也就是说表现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学习的过程中监控和督促自己,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表现性评价还有利于教学者在教学之初就将评价设计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实现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有效推动教与学的提高。
表现性评价通过设计表现性任务和设置评分规则开展实施。表现性任务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实现预期行为的任务,这些行为也是评价高职学生是否实现预期学习效果的关键证据。表现性任务是表现性评价的核心和关键,由此,表现性任务需要从高职课程标准、单元目标等方面来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贴近高职课程标准等目标;其次要关注高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表现,聚焦关键能力;再次任务要具有挑战性、要符合真实的问题情境。表现性评价是关注学习过程评价,由此对高职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和结果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批判规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施:首先要分解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以确定评价指标;其次,分析评价指标的特点;再次,依据表现性任务的情形设计评分规则;最后,对评分规则的实施进行说明,并及时完善改进。
(陈汐平,汤明清 节选自《职教论坛》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