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示范计划”和“双高计划”的共性分析,探讨高职示范性发展模式,即通过审思“示范计划”的经验教训、内在发展逻辑,观照“双高计划”高质量建设,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发展、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内生化发展模式。
一、一种发展模式的探索:示范性发展模式
“示范计划”和“双高计划”均是公共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政策,政府不再对所有高职院校平均资助,而是将稀缺的资源分配给少数被称之为“灯塔”或“标杆”的优质高职院校。这是一种通过少数优质高职院校先期示范发展带动其他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模式,实质是在探索一种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模式。通过对政策和书面函询等材料进行分析,发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呈现出如下主要特征。
1.仿照“211工程”的理想导向型发展模式
比较教育理论认为,世界各国的学校制度正在趋同,尤其是结构、课程和目标方面,越来越趋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路无形中受到普通本科教育发展演进路径的影响。“示范计划”是由国务院文件首先提出,然后由教育部负责召集专家研究制定实施文件和具体的操作方案,落实国务院的文件精神。这一政策的实施模式参照本科院校“211工程”的实施模式,属于典型的理想导向型政策,即项目建设的理想目标宣示在前,而具体的政策方案设计在后,为实现某一理想而推进实施的项目。
2.以外部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
“示范计划”在政策设计上,以外部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满足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以外部需求为指向推进内部教育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示范计划”的实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这一阶段以来的职业教育政策指向主要受工具理性主义影响,示范性发展呈现出目标外向性价值取向。
3.集聚资源、扶优扶强、项目推动
在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前提下,“示范计划”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集聚资源、扶优扶强,以财政投入为主同时撬动地方和行业企业投入,集中中央财政、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扶持“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重点院校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该政策以项目的形式集聚有限的优质资源,重点打造高水平发展样板,进而示范带动其他院校发展。
4.自上而下,威权式推进
高等职业教育的示范性发展采取自上而下的威权式推进模式。“示范计划”政策制定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的精英决策为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是以指导文件和项目任务书为蓝本,规定了项目院校的改革发展方向。政策工具过于强调权威工具和能力工具,项目建设的规定动作比较多,建设模式“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政府参与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高职院校的“无序竞争”。
如图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示范性发展模式是一种“中央政府发动、省级政府推动、地方政府联动、示范院校带动、其他院校涌动”的发展模式,突出系统性联动和非均衡性发展,是仿照“211工程”的理想导向型发展模式;是以外部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集聚资源、项目推动、扶优扶强,自上而下、威权式推进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交互的发展范式。
二、示范性发展模式的讨论:“示范计划”的反思
基于“示范计划”的发展现状,从发展价值、发展方式和发展主体三个维度对“示范计划”进行反思。
1.发展价值呈现外在价值偏多,需要更加突出学生参与和学生发展
教育本身是价值之物,有的人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有的人强调教育的文化价值,有的人强调教育的知识价值,有的人强调教育的社会效率价值,还有的人强调教育的道德陶冶和性格训练的价值,彼此之间争讼不已。“示范计划”要“眼中有人”,要重点关注人的发展。“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过度强化‘职业’属性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受访对象P8)示范性发展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但在示范性发展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存在缺失,学生参与程度有待加深。“在示范高职院校众多的建设任务中,学生参建与参评的内容比例不高,反映学生成长轨迹、学习习得情况等多维度的指标体系需完善。”(受访对象P1)“在遴选机制和实施方法上应更加突出育人导向和学生发展,无论是高水平学校建设还是高水平专业建设,都必须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尤其是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受访对象P12)“遴选立项条件对院校如何持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关注不够,未能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和教书育人的协同。”(受访对象P15)
就价值比较而言,内在价值要高于外在价值,而目的价值要高于工具价值,否则就被称为“价值失序”。当前,我们的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和绩效主义至上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教育内在价值的前提性和奠基性作用。应该说,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境下,教育价值的追求是不同的,离开了具体的教育情境,探讨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枉然的。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双高计划”建设中,既要强调社会发展,也不能忽视个体发展,实现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之间的平衡,追求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2.发展方式呈现均衡发展不足,需要更加突出共同发展机制建设
“示范计划”的制度设计意在重点支持少数学校先期示范发展,然后逐步引领带动其他学校发展,最终实现均衡发展。“示范引领不足,缺少后续普及措施,对不具备建设条件的普通院校难以形成有效的示范效应。”(受访对象P8)“高职教育需要同时兼顾扶优扶强与普惠发展两个方向的要求。”(受访对象P6)成果共享和示范引领机制是示范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成效显著,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经验、成果推广辐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特别是示范院建设的核心成果共享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对示范校阶段性建设成果的推广应用及其引领带动作用如何发挥,尚缺少必要的政策和约束指导机制。”(受访对象P1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是那些集中了某些主导产业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行业的大城市首先取得明显的增长,并扩散、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这些大城市被称为‘发展极’或‘增长点’”。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发展动态过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均等发展,均衡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均衡发展过程是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提升的过程。因此,要重视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要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3.发展主体呈现自主发展不足,需要更加突出院校自身的内生动力
“示范计划”总体呈现出政府引领有余,而自主发展不足的趋势,规定动作过多,任务指标泛化。“专业建设方面,规定动作多,形式大于实效。建设过程中形成新概念太多,学校盲目,教师跟风,浮躁缺乏理性。”(受访对象P17)“任务指标泛化,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中设定了很多标准和任务,这就对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造成抑制。”(受访对象P7)“在一定程度上遴选标准存在‘一刀切’,没有很好地关注到各高职院校的特色与特点。”(受访对象P12)
“示范计划”作为政府与项目院校之间的委托代理建设项目,同时也属于内输入政策,建设过程中难以避免内输入政策带来的干预[27]。在政策执行中原有的利益平衡被打破,各方行动者进行利益博弈以寻求在新的利益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而行政部门为达成新的平衡,势必与各方行动者进行互动并作出决定,从而成为利益平衡的中心。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高,办学资源主要来自政府,基本建设经费以及名目繁多的项目经费都由政府财政调控拨付,办学行为常常受到内输入政策影响。但事实上,示范性发展的主体理应是高职院校本身,这就要求在示范性发展过程中应通过制度设计激发院校自身的内生动力。(节选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