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他山之石>>正文
如何建设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
发表时间:[ 2023年10月16日 08:40 ]    浏览次数:[ ] 分享到: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既是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重点项目,又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产教融合具体的呈现方式。产教融合是一个相对宽泛和概括性的描述,课程是教育的微观问题,颗粒度小。由于产业的复杂性和不同企业的独特性,技术快速更新迭代性,以及本科高校教学的理论性,让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的标准制定更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看似简单,实际上要做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立项和遴选工作,从提出到立项开展,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历时两年多的时间。

       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实现立德树人成效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突破产教融合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短板、瓶颈和关键难点,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一、产教融合型课程立项特征

  1、具有一定建设基础

       产教融合是一个普遍现象,绝大部分教学都涉及到产教融合,只是深浅和专业程度不同。“一流”要求的提出,就需要较高的标准和优质的内涵,具有引领性的特征。首先作为高校的课程,需要有使用作为前提,而不是凭空臆想或过于超前的课程。其次,作为课程负责人要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鼓励年轻老师深度参与,更对企业负责人做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具有专业度、有一定能力的产业教授或较高级职称的企业工程师参与。有了良好的基础,在优秀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对实现“一流”提供保障和支撑。

  2、以满足教学服务产业企业为目标

      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需要校企共同研制课程目标、培养标准、教学计划,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开发课程模块、完善教学内容。教学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对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是目标,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过程,通过培养的人为企业创造价值是目标。培养满足企业对人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满足企业和产业岗位要求的优秀工程师,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建设优秀的产教融合型课程。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并满足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目标和要求

  3、服务面向主导产业新兴产业

     课程是产业学院建设和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路径的起点。产业学院实行差异化建设与发展,突出学校比较优势和所在地主导产业需求,与江苏 13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江苏省重点推动 30 条优势产业链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紧密对接。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建设,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紧密对接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区域特色产业。服务江苏省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需求。

  4、四性一度的建设标准

      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 具有突出的实践和应用的特点。“实践性”,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在行业企业真实场景授课。“应用性”,是所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价值。同时符合金课“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这样,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的标准在金课的基础上,上升为实践性、应用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四性一度的要求。

  5、双主体的特征和校企共建共享

     产教融合型课程应具备校企双主体特征。鼓励申报推荐课程实行校企双负责人制,高校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或团队负责人)须为申报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企业课程负责人,优先支持由江苏省产业教授、具有较高职称的工程师担任课程负责人的课程。产教融合型课程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基础理论优势和行业企业的工程应用优势。校企双方要从真实项目案例、实践驱动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课程教学团队、平台建设、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共建共享,将产业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工艺方法、技术标准等软硬件资源投入课程教学过程,成为学校学生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的共同课程。

  6、课程内容持续更新和教学方法创新

      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和应用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产教融合型课程需要将科学研究新进展、 实践应用新成果、社会需求新变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融合高校基础研究、应用研发能力和企业行业产业前沿技术、产品研发经验与成果,最大程度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每年要有一定比例的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也要创新。课程教学过程要基于产教协同共同实施,促进真实场景下的真学真做,重构师生、教学关系,重塑课程教学新形态,将理论学习、知识转化、能力培养有机贯穿于课程整体教学中。

二、产教融合课程立项的评估和诊断

       根据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的立项特征,依据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建设指标体系中的八个一级指标、二十三个二级指标和重点观测指标内容。生成的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评估诊断系统,系统采用专业的算法和自动化的程序,快速生成评估诊断报告。及时发现产教融合型课程中的不足和问题,通过数字化的方法,科学指导立项书撰写,指导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成为一流课程。


三、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中的难点和建议
       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在建设中,有一些共性的问题。

  1、产业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教学资源的获取和管理

       产教融合型课程要求“引入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进课堂、进课程、进教材、进实验室、 进创新创业项目。”如何获取和管理企业的教学资源是建设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前提。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知识,大多以生产状态呈现,具有特殊场景化的特点,转化为一般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二次开发;部分内容涉及信息安全和企业核心技术,进行脱密也需要进行二次处理;作为企业知识资产,对员工签有保密协议,对外输出需要符合企业要求,这都增加了获取难度。没有企业教学资源,就无法进行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建设开发。同时,由于企业分工和精细化管理。各个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位置不同,一个企业无法满足全部的技术要求,无法在一个企业获得全部的技术和知识。参与课程共建的工程师,由于所从事的岗位和重点掌握的知识内容,是企业的一部分,因此无法全部展示企业技术和知识,也要从多位企业工程师那里获得技术和资源。如何管理来自不同企业、不同工程师的新技术、新知识等教学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统一管理,没有及时备份,没有及时共享给校内其他老师,导致企业教学资源无法使用,严重影响了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2、实践类课程、实操类课程的实现和实践数据的获取。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生产过程的各类数据可以快速收集,实时分析处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数据也成为考核员工,提高员工能力的重要支撑。如何对接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的数据,获得企业岗位对员工要求的数据,并应用到产教融合型课程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但对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同时能有效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培养成效可以进行有效评价,培养出满足产业企业需要的人才有巨大帮助。

  3、课程建设过程中管理,课程建设各方的高效协同

       课程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量较大,又具有较高研发需求的工作,还需要校内建设团队与企业老师的协同,做好一门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做好课程的建设的过程管理和多方的高效协同,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保障产教融合型课程顺利开发完成的基础条件,也是保障高质量建设的前提条件。

  4、建设成果服务不同平台获得反馈数据

       产教融合型课程立项建设后,不但要在教育领域的不同课程平台使用,也要服务企业和行业的人才平台,实现校企共建共享的目标。企业行业的平台个性化更强,如何有效对接各类平台,同时获得各个平台的教学数据,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开发和成果应用的重要价值所在

       面向以上问题,产教融合服务平台经过深入研究,专业开发,研制了产教融合知识库管理系统,解决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中的常见问题。高效推进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建设、管理和应用。

图片


四、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优秀案例

        面向建设基础良好、产教联动深入、教学成效显著的产教融合型课程,在立项的同时,开展优秀案例的征集。树立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范式,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平台,加强引导深入宣传建设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先进的经验与做法,营造企业关心、支持和参与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浓厚氛围。

五、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评价

       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考核,改变传统以考定成绩的课程评价模式,突出学生素质提升导向,注重学习成果评价与能力增值评估。坚持过程性评价,突出实践性成果,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企业评价和培养效果评价。既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同时,为企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一流课程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即使成为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也不是终点。经过不断迭代和更新,更要成为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优秀课程。编辑出版配套的产教融合型教材,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应用价值,产出更多的成果。



上一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亮点回溯及未来向度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服务民生”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下一条: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联系与区别

本站自:2018-1-1起IP访问量次, 当前在线人数0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 2019  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林路一号    电话:029-33732500  33732444  33732000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06007066号-1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