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丰硕成果。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构建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正当其时、势在必行。
一是把准教材类型定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较之于普通教育教材,职业教育教材既有一般共性,更需别具一格、彰显类型特色。当前,我国出版的职业教育教材近10万种,其中有1.5万种“十二五”至“十四五”首批遴选的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从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性上确立逻辑起点。
具体说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显著的差异是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对比《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文本内容,以及参考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职业教育着眼于培养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例如,高职专科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本科培养的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教材是育人育才的载体,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必须紧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德技并修的前提下,技术技能应当成为职业教育教材的核心要素,唯此才能保证职业教育教材摆脱知识化、职业教育课程摆脱学问化的境地,保证职业教育不失本意。
二是创新教材研发机制。教材开发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紧密对接,意味着职业教育教材开发需要跳出封闭的学校课堂,走向鲜活的职业现场。事实上,职业教育本身即是跨界教育、实践导向的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以技术技能为核心要素的职业教育教材必须植根于产教融合,才有职业味和现场感,才能契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可以说,项目式课程、新形态教材、模块化教学、双师型教师“四位一体”,是职业教育新育人机制的着力点,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柱。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基于新的开发理路,绝非对普通教育教材的简单模仿,而是源于对新业态的深入研究。就职业院校而言,可以依托相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展职业发展前瞻性研究,探索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为教材开发奠定基础;就学校教师而言,需要与行业专家、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职业教育专家等密切协作,更需要走进真实的职业世界并浸润其中,以开展田野研究的姿态真切感知职业岗位的变迁和技术技能的发展。由此,职业教育教材研发才会遵循职业逻辑,“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具化为职业教育教材的研发路径。
三是提升教材编修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从构思谋划到选材编写再到定稿出版,应始终坚持“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价值追求,自觉对照国家规划教材、优质精品教材乃至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的建设标准,在反复打磨中臻于完善。同时,还要注重教材的及时修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文规定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可见,教材编写并非一劳永逸,而需持续迭代,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这也契合职业教育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
没有高质量的教材体系,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教材质量提升除了依靠编写团队的专业自觉,更需管理部门建章立制。《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有关教材修订的原则要求需转化为强制规约,促使每一本教材都能及时更新而不至于固步自封。从现实来看,现有规划教材、优质教材等各类精品教材的遴选主要是在同一专业大类教材中进行内部比较,而不同专业大类教材间缺乏横向比较,由此导致各专业教材的质量有所差距。更不乏入选后的教材固守一隅、安于现状,疏于动态更新。对此,应加强规划教材、优质教材等精品教材质量监测,并厉行规划周期动态退出机制,从而让精品教材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更好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