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党旗飘扬>>课程思政>>正文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推进路径
发表时间:[ 2023年05月27日 09:13 ]    浏览次数:[ ] 分享到: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本质上是“群体本位”在协同育人领域表现出来的最高形式,能够助力课程思想政治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通过架构“三师聚力主体圈”“三元融合课程圈”“三轮驱动课堂圈”,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图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圈

一、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三师聚力主体圈”

面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意识薄弱、能力不强、协同性差这一局面,亟需通过构建“专业协同育人主体圈—学科协同育人主体圈—学校间协同育人主体圈”,以在“课程思政”育人主体上形成育人合力。

第一,在微观层面,构建专业协同育人主体圈。高职院校应构建以专业课教师为核心,以思想政治课教师为关键,以通识教育课教师为重点的专业协同育人主体圈。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一方面,要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对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带动作用,实现对非思想政治课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指导专业课教师和通识教育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深入思考如何既体现专业特色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行动对接起来这一问题,这既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内在的努力,也需要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外在的“参谋”。

第二,在中观层面,构建学科协同育人主体圈。应构建内围“精英圈”+外围“大众圈”相结合的学科协同育人主体圈。首先,构建以优秀人才为主体的“精英圈”。高职院校应联合本学科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优秀专业课教师以及优秀通识教育课教师,形成“组合型”育人“精英圈”,紧密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话语体系,充分对本学科显性的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挖掘、组合与设计。其次,构建融合整个学科所有教师的“大众圈”。本学科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效用的发挥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协同与努力,因而“精英圈”的使命主要在于为“大众圈”育人水平的提高服务。强调精英联合大众,共同商议本学科“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共建共享本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指导并帮助学科内每一位教师成长。

第三,在宏观层面,构建学校间协同育人主体圈。不同学校同一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这为不同高职院校同一学科上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可能。一是在构建目的上,要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学习与互助。对于“课程思政”工作比本校做得更优秀的院校,高职院校应该虚心深入学习,将他校有利于本校“课程思政”发展的举措融入本校学科建设之中;对于“课程思政”工作比本校做得差的院校,高职院校应该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引领其他高职院校进行改革,从而提升区域内所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水平。二是在构建原则上,要遵循两大“远近”原则。一方面要遵守学科相近原则,只有学科相近才存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可能;另一方面要遵守地理位置相近的原则,学科建设不仅要考虑学科发展特征,也要考虑所处地域带来的影响,地理位置越近,所处的场域情况越相似,借鉴与学习的价值也更高。

二、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三元融合课程圈”

第一,在同一门课程内要加强各章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贯穿与协同。面对当前各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和无序化的问题,需要在对各章节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将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资源贯通起来,最终实现纵向深入与横向贯通的统一。一是要统一加强对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中各章节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挖掘的元素既要对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尤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宪法法治教育等内容进行挖掘,又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特别强调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思想政治元素进行挖掘。二是要有侧重地加强各章节思想政治元素的协同运用。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要将各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贯通起来,尤其面对重点章节与非重点章节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不协调的情况,要尝试将重点章节的课程思想政治内容贯穿到非重点章节,从头至尾,从重点到非重点,理顺该门课程的思想政治逻辑。

第二,在同一专业中要加强不同课程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协同。同一专业内容往往由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三类课程构成,实现三类课程的协同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加强专业课程群和通识教育课程群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协同。通过对同一专业的不同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分析发现,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因此,必须要加强专业课程群和通识教育课程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协同,避免教授内容同质化、教授内容脱节,甚至互相唱反调问题的出现。二是要加强专业课程群与通识教育课程群与本专业思想政治课程的衔接。“课程思政”重在各类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和加强思想价值引领,思想政治课程强调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者在内容上虽各有侧重,但是二者统一于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贯通起来,助力个体形成统一连贯而非分散碎片化的价值观和知识观。

第三,在同一学科内要加强不同专业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协同。出于学科内“课程思政”建设性和可行性考虑,需要在加强同一学科内不同专业间示范课程协同性的基础上,发挥示范课程对专业内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从同一专业内筛选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按照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分类标准,从各类课程中选出示范课程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对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试点进行改革。另一方面,要在学科层面筛选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同一专业内筛选出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最具专业代表性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联合学院所有人力、物力、财力对具有专业代表性的示范课程进行变革与改造。最后,由学科层面的示范课程带动专业层面的示范课程,专业层面的示范课程再带动各专业同一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科内所有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共同发展。

三、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三轮驱动课堂圈”

高职学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尤其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做到在以第一课堂为核心圈层,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多维度达成协同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第一课堂向第二、三课堂的辐射作用,打通第一、二、三课堂间的教学“主渠道”,形成第一、二、三课堂合力育人的局面。

第一,构建第一课堂协同育人核心课堂圈“课程思政”在第一课堂中主要涉及“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具体指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课堂协同育人核心课堂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做到协同,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要做到“融通”。在目标上要将高职院校所特有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育人目标融合起来,进而促进高职学生身与心的同步发展。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变通”。高职院校在第一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结合所教授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问题教学等多种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最后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贯通”。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内容与专业知识贯通起来,促进高职学生法治意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获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第二,构建“三个课堂”协同育人重点课堂圈。思想政治教育重记忆与理解,但更重在实践中应用并感悟,因此必须在以理论学习为主的第一课堂上,辅以第二、三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展和实践渠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场域和方式。总体而言,第二、三课堂应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自身的目标设立和内容选取,全方位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对于以社团为主的第二课堂建设而言,应注重为学生搭建理实结合的校内活动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在第一课堂中所学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并深化所学理论。对于以校外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而言,应着重于贴近专业实际、生活实际以及社会发展实际,通过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相应职业道德、社会规范等。

(陈正权等 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5期)


上一条:课程思政的“道”与“术”
下一条:“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

本站自:2018-1-1起IP访问量次, 当前在线人数0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 2019  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林路一号    电话:029-33732500  33732444  33732000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06007066号-1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