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通过宣扬典型人物及其事迹激起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共鸣,使受教育者自发接受并学习、效仿榜样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从而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使受教育者真正实现由内而外转化的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引导性、生动性和激励性特征。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应该以榜样为镜,向榜样看齐,与榜样同行。高校各专业教师要强化课程育人理念,将榜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科领域具有家国情怀、刻苦钻研、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的专业前贤作为学生奋斗的榜样,激励学生自觉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以专业所学报效国家和人民。例如,物理专业教师可以以获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被中宣部追授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为榜样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让学生查阅黄大年及其团队先进事迹,坚定学生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的决心,学习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农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太行山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的事迹教育引导学生。“人民科学家”“感动中国人物”“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警察”“最美法官”等等都是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育人的榜样教育典范。
二、使命激励法
使命激励法是指教育者利用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引导学生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民族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激励学生勇于担当、不断进取,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这种社会责任与义务就是使命。高校必须要对大学生加强使命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构建“大思政”格局,不仅要对大学生加强历史使命教育,还要对大学生加强专业使命教育,把专业课使命教育与历史使命教育相融合,有效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难题。
各专业课教师要在做好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专业使命教育,要结合学院特色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合理设计使命教育内容,增强专业使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各专业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利用学科和专业领域的成就、差距、任务等对学生进行使命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责任感、荣誉感与使命感,点燃学生的奋斗热情,激励学生以“专业梦”助力“中国梦”,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各专业课程教师可以邀请校内知名专家、业内资深人士和行业精英共同授课,强化学生专业认知,使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发展趋势、专业所处行业形势及与国外发展差距,培育学生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依托专业报效祖国的专业理想。例如,外语专业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外语的目的是把语言作为沟通世界的桥梁与媒介,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介绍“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
三、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又称实践教育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各种形式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进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实践锻炼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专业课实践教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要把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打造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将思政教育元素和内容有机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格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各专业课教师要重视实践育人的作用,整合校内、校外各类实践资源,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开展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志愿服务、专业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积极挖掘专业实践教学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勤勉精神、敬业精神、坚韧精神、团队合作等精神的历练和培育。例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师可加强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展顶岗实习实践活动,以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和专业操作规范约束学生行为,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通过讲述因工作失误造成客户发生交通事故的案例引导学生,要求他们对待工作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而培育学生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可以我国民族汽车品牌和汽车技术革新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勤勉精神、坚韧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等。
四、环境教育法
环境教育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环境的设置、教学情境的模拟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的教学方法。
高校要积极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多媒体演示、表演体会、音乐渲染、图画再现、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有目的地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知识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无论课上还是课外,思政教育都要更加注重启发性,改变传统照本宣科模式,积极探索新方式。环境教育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环境教育法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各专业教师要善于利用环境教育法,通过对教学环境的设置、教学情境的模拟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例如,法学专业教师可创设适当的法律行为情境,通过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扮演具体的角色,参与处理具体的模拟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公正意识、规则意识、创新意识。
五、行为示范法
行为示范法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影响,自觉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规范自身言行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师的端正品行、以身作则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的行为示范有利于增强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实现课程育人的关键。高校肩负立德树人职责使命,必须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行为,以教师自身的优良品行引导学生。专业课教师与本专业学生接触时间多,关系也更亲密,其行为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理应在平时授课和生活中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做学生行为的榜样和表率,以自身的优良品行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文章来源:《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