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足之处
以本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窥见职业教育标准在建设与应用方面仍然存在若干不足之处。
1.标准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在国家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部分地方对标准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学校对标准引领发展的认识还不到位。从本次获奖成果来看,以学校为主体探索标准建设和应用的项目较多,以省域、市域、行业为主体建设标准的成果相对不足。此外,成果获奖单位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和重庆等中西部少数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而在中西部其他县域层面本次尚未产生相关成果。
2.标准更新机制不够完善
职业教育标准建设需要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产业发展动态更新,及时融入产业端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从本次获奖成果来看,大部分虽然强调了产教互动,但是对接产业的更新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对接路径、传递方式上还未能实现及时联动。技术手段上仍较为传统,主要通过人工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及文字分析,还存在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
3.标准应用不够全面深入
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涵盖了职业教育条件准入、教学过程、质量评价的各个关键要素。从本次获奖成果来看,职业院校在标准体系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往往更关注专业教学标准的使用,对实习标准、实训条件标准、教师标准、评价标准的使用较少,标准的引领作用还没有全面深入的发挥。
4.标准开放程度有待提升
标准作为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参与高质量竞争的关键要素,能否成为世界的“通用语言”是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标志。从本次获奖成果来看,大部分更关注借鉴吸收国际标准的具体内容,但与国际通用的标准开发方法、技术路线、结构形式对接不够,开发方法较为封闭,技术路线相对单一,结构形式自成体系,缺乏可进行国际交流的技术路线,也缺少常态化的国际交流和多边对话机制。
(二)趋势展望
在国家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背景下,需要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标准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适配度”上的先导性作用。可以预见,体系化、动态化、数字化、深入化、国际化将是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1.在体系结构上,进一步健全标准形成机制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体两翼”建设的深入推进,未来职业教育的标准体系必将伴随着产业和社会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助力打造更加开放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健全整体结构。从横向上看,在现有学校设置标准、教师标准、教学标准框架下,应进一步加强高职学校校长标准等细分领域标准建设。从纵向上看,应建立将实施效果良好、具有重大推广价值的院校标准转化为地方标准、地方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的上升通道,为优质标准的推广应用拓宽道路,并对推动不同地域的标准建设同步前行产生积极的作用。二是健全建设理念。随着职业教育标准化的不断推进,其标准建设的理念和技术路线应进一步成熟固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且国际可接轨、可交流的标准建设理念模型和体系。三是健全参与路径。工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以及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应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到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工作,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将进一步为多元参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2.在内容要素上,进一步对接产业发展变化
未来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应更加匹配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更加紧密对接产业、职业等外部标准和社会职业新变化。一是对接时代新要求。在“数智”时代,工作方式、岗位形态、职业能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发生变革。职业教育标准应将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加坚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更加注重一体化推进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储备,更好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对接产业新标准。未来将更注重加强与产业端标准的对接,特别是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如产品标准、生产工艺标准、生产安全环保标准等,同时应更加立足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聚焦国家新职业技能标准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做好教育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三是对接职业新变化。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立足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实际业态变化,对职业进行了增补更新,并对数字职业和绿色职业进行了标注。职业教育应及时深度对接新职业新岗位新场景,系统梳理新产业、新职业和专业与教学的关系,及时增补、优化标准。
3.在方法手段上,进一步重视数字技术赋能
以教学标准的数字化转型,引领重塑职业教育的新生态,实现“换道超车”历史性新跨越,将是未来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的必然趋势。未来我国职业教育标准建设,应以数字化赋能标准化,以标准化贯彻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对标准本身及全过程赋能,围绕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核心课程、核心教材、实习实训、师资团队等职教“新基建”要素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建设。一是赋能标准制定。数字技术的应用将大大减少标准开发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优化标准制定流程,缩短标准研制周期,提高标准应用效益。通过网络调查工具、在线平台模式进行意见反馈和数据收集,节约成本的同时确保了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和标准开发的高效性。二是赋能标准更新。创建样本采集、提取、分析、转换等数字化调研模式,使用机器算法从互联网自动采集产业数据、职业数据、岗位数据,通过机器算力自动识别分析标准内容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关联性,将能够进一步提升标准更新的准确度和科学性。三是赋能标准监管。通过对标准执行的行为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可以实现对职业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规范性的有效评价。
4.在推广应用上,进一步强化标准全面引领
标准作为质量的基础,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质量的高低。随着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标准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领域也将更加拓展。一是引领院校自身标准体系建设。如同本届有关获奖成果中的“标准链”建设思路一样,以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为依据,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立足院校自身特点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标准体系而不是孤立的开发单项标准,将成为未来职业学校标准体系建设的共识。二是引领关键办学能力提升。以标准为引领建设信息化标杆学校、教学资源库、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生产实践项目,建设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和有国际影响的标准、资源、装备,将成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三是引领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发师生活力、促进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应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性和指导性作用,基于标准开展学校、学生、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并科学开展评价,更好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5.在对外合作上,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2022年8月,在我国政府首次发起并主办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提出要为世界提供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职业教育标准“出海”是体现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元素,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共建共享技术标准的配套方案。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一是丰富“出海”项目。在“鲁班工坊”“丝路学院”“郑和学院”等系列“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的职教项目“出海”时,应进一步加强配套的各类标准体系和课程资源建设。二是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建设。积极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合作,鼓励有关单位和人员牵头或参加国际标准的研制,加大我国标准向国际标准提案转化的力度。三是拓展传播渠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的合作交流,通过职业院校海外办学、标准的本土化改造、标准的外文版编译等方式,积极推进国际间标准的互学互鉴、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6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黄辉,宋健,何奇彦.职业教育标准建设与应用的新特点与新趋势——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标准体系”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