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联合共同体是基于市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类型特征,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生态的建构和塑造,核心在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区域适应性,变革产教关系,探索高质量的区域职业教育人才成长机制和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在建设过程中应立足如下逻辑。
一、遵循以完善区域职业教育生态为指引的目标逻辑
教育生态并不是自然生态,而是一种人为构造的生态。从生态组成看,市域产教联合新生态作为基于区域产业、经济、文化等基础形成的新型产教联合办学生态体系,并非各发展要素间的自由组合和搭配,而是在以产业结构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基本逻辑的前提下,由各参与主体依照相应的规则、逻辑、体制、机制、理念等要求,对现有区域职业教育办学要素进行筛选,并按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进行组合所形成的区域性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这必然要求在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实践中遵循以下逻辑:
第一,提升基础资源力是前提。基础资源力是实现市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承载能力,既需要相关管理部门深入了解现有职业教育的办学基础,灵活调整现有职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也需要打通学校与市场之间的壁垒,提高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整体生态的适应性,实现人才培养中“育”与“需”的贯通。第二,强化管理弹性力是关键。管理弹性力是解决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效力不强的重要手段,其包含政策弹性力、政府管理力和制度执行力三个方面。从政策弹性力层面看,政府部门应当在现有的国家、省域产教融合政策框架下制定契合区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从联合要求、联合方式、联合机制等方面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完善“国家—省域—市域—参与主体”的四级贯通政策体系。从政府管理力层面看,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进一步“简政放权”,激活各参与主体的办学活力,由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相关的主体性和引导性政策框架,下放办学权给一线产教联合主体,提升各参与主体的主体性。从制度执行力层面看,应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制定专属的执行和评价办法,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避免执行程序化。第三,拓展实践支撑力是根本。实践支撑力是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应立足职业教育的本体性,从本源出发,系统探索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在逻辑,实现其类型化建设;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对不同教育类型典型实践经验的吸收和借鉴,加强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联系,在教育发展的共性中建构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实践个性。
二、遵循以优化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结构为导向的行动逻辑
各参与主体的主体性实践力度是制约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运行的重要因素,这必然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对不同参与主体地位的保障。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历程看,产教融合经历了“产教结合—深入产教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企业主体办学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新时代,随着国际产能结构和国际技能人才供需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高,倒逼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变革,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第一,实现产教深度融汇是建设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核心任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因多重因素影响出现“校热企冷”“合而不作”“作而不深”等问题,不仅制约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提升,也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痛点。各参与主体应当以产业和行业为核心,充分利用产业园区现有的基础,组建联合理事会,对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集体探讨;同时还应注重实践和调查,在对市域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共商解决思路。第二,系统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是建设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关键方向。各参与主体一方面应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和行业变革调整的整体方向,对现有的以理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化修正,基于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实践性特征,编制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从以理论为导向到以技能为导向的转变。另一方面,应完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标准,从岗位特征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出发,探索相应的人才成长标准和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岗位性和行业性。第三,完善职业人才成长的支撑体系是建设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根本保障。在职业教育现有的办学基础上,注重人才成长支撑体系建设。一方面,应完善人才成长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引导各参与主体贡献自我的优势资源,实现人才成长资源的共享,同时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教材整编、师资共享、实践基地共享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应注重人才成长持续性资源平台建设。各参与主体不仅应关注在校学生的成长需要,还应积极关注社会不同群体的职业成长需要,完善职业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畅通教育渠道,最终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遵循以创新区域职业教育实践形态为归宿的结果逻辑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本质归宿在于通过对区域资源和办学要素的有效整合,创新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和办学形态,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第一,以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和产业群的深度衔接,是创新职业实践形态的核心逻辑。专业集群是实现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深度对接的重要手段,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基础在于针对区域产业,灵活调整学校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协调。一方面,应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群以及技术群的专业要求进行相应的拆解,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同时还应积极引导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与学校基础师资进行共享与互通,实现专业与产业的衔接。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核心专业的引领性,通过核心专业的辐射与带动,实现校内不同专业和产业的深度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学生的高质量求学与就业。第二,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创建高质量产业学院,是创新职业实践形态的基本载体。高质量产业学院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其本质是在产教深度融合中重塑校企关系,提升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地位。从这一维度看,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创建过程中应积极以产业导向,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以产业园区为承载主体的集多元资源为一体的产业学院。一方面,各参与主体应积极实现园区内相关产业的联合和链条化,注重不同企业、行业、产业间的有效协调和相互贯通,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场域。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和政府应积极与产业园区联合,通过创建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约束机制,提升园区办学的主体地位,破解实践过程中“合而不作”等问题。同时,各参与主体还应积极围绕信息时代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趋向,创设新的知识形态和知识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适应性。第三,以区域人力资本的普惠性提升为核心的育人生态深层重构,是创新职业实践形态的重要任务。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要重塑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提升区域人力资本。一方面,应积极针对区域不同受教育主体和技能学习主体的发展需要,灵活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学习年限。另一方面,应积极实现不同类型教育的衔接,贯通人才成长的渠道。针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基础,灵活制定区域化的政策和制度机制,使人才能够公平、公正、高效地享受区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红利,最终建立立足区域特色、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
(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3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