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设直接反映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方向,是教学的基本蓝本和育人育才的基本依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定位:从培养“技术人”走向培养“完整人”
聚焦培根铸魂,致力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定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定位,从培养“技术人”走向培养“完整人”。伴随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技能要求上移,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从最初的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发展主体,到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始终不变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所培养的“技术人”的定位始终没有改变,但“技术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岗位技术含量升级,岗位更迭速度加快,对于个体综合素质、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以及技能迁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需求都不断提升。培养具备扎实通用技能功底和专业技能可迁移能力的“完整人”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终极形态,“完整人”表现为个体道德、技术技能、知识的统一。这也是学校教育相较于岗前培训最大的差异和优势。
为落实培养“完整人”的目标,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应定位于道德、技术技能和知识三个维度内容的一体化。一方面,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教材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国家意志,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另一方面,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要充分关注个体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尤其要注重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确保职业教育教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结构: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
基于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构建体现类型特色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法律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生产实践为起点,遵循的是来自生产实践的岗位逻辑,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采取对接产业需求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也即“专业”和“学科”构建基石的本质不同所在。这就决定了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建设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逻辑、职业教育学生认知逻辑和职业教育教学逻辑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新一轮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建设的根本方向。落实到教材层面,这对职业教育教材类型、内容、结构和形态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职业教育教材类型包括公共基础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离不开公共基础教材,以夯实文化素质基础;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专业课教材,以夯实技能基础。按照已经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课程设置分类,专业课根据课程性质又可细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以及分布在各类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这些独立完整、互为支撑的课程建构逻辑应充分体现不同属性教材建设的重点,满足不同阶段、环节、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职业教育教材内容要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科学性、职业性等。教材内容要与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高度关联,既体现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将经典的、制度化的知识结构化呈现,充分结合来自实际工作情境的案例、项目、数据、图表、工单等,对学生丰富知识、提升技能、适应生活和走向工作岗位有实质性帮助。三是教材内容要随行业产业动态更新,体现创新性。应从编写理念、编写团队、体例设计、内容组织、案例选取、教材形态以及行业企业参与方面,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特征。编写团队应包含相关学科专业领域专家、教科研人员、行业企业专家等。教材内容紧密对接工作过程,贴近行业企业岗位实际,有机融入行业产业的新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确保教材内容能够动态、及时反映岗位新需求,展现技术发展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产业发展前沿和趋势。四是教材结构要体现适宜性,适宜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材内容结构设计以职业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情境等为载体,便于教师基于工作项目开展教学,也便于学生熟悉真实的工作情景。五是教材形态体现创新性,满足教材内容动态更新的需求。注重开发一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融媒体教材,特别是对行业产业变化较为敏感的专业技能课,相对于呈现相对稳固知识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方案而言,其呈现形式可更为新颖活泼、丰富多彩,以满足职业院校开展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节选自: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逻辑起点、基本思路和实践路径 (作者:邱懿, 徐晔.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 (23):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