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涵及特征
依据《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2022)和《通知》(2023)的相关政策性描述,本文将市域产教联合体界定为在省级政府统筹领导下,以产业园区等经济体为依托载体,政府、企业、学校以及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参与,具有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和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功能,实行实体化运作的区域性产教融合组织形态。
作为一种新型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市域产教联合体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组织特征。
一是组织目标的区域性。市域产教联合体不同于跨区域、行业性的产教融合共同体,而是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基础和物理空间,是区域发展的人才源、智能源和文化源,主要以服务区域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转型为目标指向。
二是治理主体的多样性。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按照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构建的命运共同体,由职业院校和企业“双主体”牵头成立。从行动者的视角来看,既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又关涉科研机构、行业产业组织,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三是组织资源的丰富性。在产业资源方面既包括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为核心主导产业,又包括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教育资源方面既包括中职、高职学校,又包括普通本科学校。市域产教联合体集聚了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自禀赋要素,组织资源丰富。
四是运行机制的健全性。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权明晰,组织机构体系完整,设立具体职能部门,能够进行实体化运行,推进产教融合走实走深、见行见效。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的价值要义
作为一种新型制度设计和适应产教融合需要的新型组织形态,市域产教联合体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旨在通过整合多元利益诉求、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强调区域服务功能,解决校企合作中长期存在的“政策真空”“校热企冷”等现实困境,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是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可谓是“区域产教命运共同体”,紧紧立足于“市域”这一场域,依托区域产业园区,整合产业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增强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切合度,使“产”与“教”在空间上实现融合。
二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以下简称“四链”)有机衔接。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来,促进“四链”有机衔接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方向。市域产教联合体具有产业与教育的双重属性,既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跨界流动,又实现了信息和知识的整合与共享,有助于实现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和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四链”有机衔接。
三是实现多元共治。市域产教联合体既是多元办学主体共同参与的组织形态,又是多维立体式的治理空间,融入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行动者的运作元素和功能,是“一项共同利益”。依托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和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制度,办学主体各司其职、互相补充、协同发力,有助于共建共治,实现共同利益。
(节选自《教育学术月刊》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