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在路向选择上,联合体赋能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必须注重主体的多元性、加强信息的共享性、考虑区域的差异性、聚焦项目的有效性,助力产学研一体化走深走实,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为地方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支撑与保障。
一、注重主体的多元性,构建产教利益协同机制
联合体的建设要义是通过制度安排,让市域相关主体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的共建共享中,让各主体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深度参与者与直接获益者,为产教的良性互动发展凝聚更多思想共识与行动聚力。
首先,在制度设计上,要明确联合体内部产学研的责任分工。由于建设参与主体多元,若分工不明确必然导致责任分工盲区。为确保资源集成、有序协同,明确责任分工与充分调动产学研各主体的积极性是建设联合体的关键。为提升建设执行力,更好地统筹地方资源,应成立由市级领导担任组长的综合体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将相关政府部门、院校、企业、行业等作为成员单位,明确各项工作的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同时确定具体负责人,各司其职,跨部门地开展联合体建设工作。具体而言,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为联合体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统筹经费使用,明确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制订考核细则并对建设成效进行考核。政府行政部门做好工作统筹,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的落实,人社局负责就业工作安排,教育局负责各类教育资源的统筹,科技局负责技术技能资源的整合;本科院校、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契合市域产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与各类科研机构携手,共同聚焦区域的产业前沿技术研发、产业技术应用研究;区域龙头企业为技术应用提供载体,为师生提供教学实践场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生产一线转化,打通产学研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其次,在利益分配上,通过共建联合体确保产学研共享利益。现阶段产教融而不合的根源在于产教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双方在合作中存在难以协调的摩擦与矛盾。产业界注重经济利益,尤其是短期内的商业价值;教育界更看重人才培养,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养成。对此,联合体的建设要以共享作为基本理念,推动共同体在平台、技术、资源、人才、成果等方面的共享,要将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有机结合,构建产教利益共同体。具体而言,通过提升产业园区在联合体建设中的参与度,不断增强产业园的自身能级,以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本及优质人力资源;行业主体要加强对技能、技艺的传承创新,积极搭建各方沟通交流的桥梁;企业要通过积极参与联合体建设,以获取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员工培训等,提升其市场竞争力;院校要精准把握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对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调整,借助社会资源丰富完善院校实训场地建设,提升自身适应市场的能力;学生在参与联合体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岗位核心能力,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提供保障。
最后,在载体建设上,要通过联合体提升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能级。联合体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平台支持,产学研一体化要以平台作为载体来推进。新时期,科技创新复杂化、系统化的程度不断加深,需要各类技术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具体而言,联合体要根据市域产业形态及其对技术创新的相关需求,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强行业协作,深化校企合作,对市域层面内已有的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产学研组织进行平台化建设,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智库咨询等方面的功能,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与此同时,还要以平台为载体,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不断提升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能级。
二、加强信息的联动性,完善产教供需对接机制
当前,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尚未构建信息联动系统,各主体之间信息反馈不畅、信息平台孱弱等短板客观存在,产业的实际诉求难以满足,院校的人才培养缺乏有效载体,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薄弱。对此,联合体赋能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加强产学研各方的相互了解,明确各主体的需求,加快推动信息的联动,构建有效的产教交流合作机制,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统筹。
首先,建立充分的沟通机制。《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市域产教联合体要“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产学研系统之间要形成基本共识。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通过实地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地方的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围绕市域层面的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结合产学研各主体实际,根据产业发展态势等,出台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发布产业发展趋势报告、人才需求预测以及教育培训资源的共享,帮助院校更好地了解产业的需求和变化,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对接。
其次,完善精准的供需清单。在建立沟通机制的基础上,要将产学研各主体需求予以明确,明确各主体的精准供需清单。为加强对接交流,可将供需清单分为需求清单、任务清单、支持清单等三大类,不断推动主体间信息共享。需求清单聚焦各主体发展中的实际困难,精准分析市域层面产学研的需求,加强对联合体内部产业、人才、科研需求的分析预测,根植地方产业的发展规划建设,不断调整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调动科技研发力量。任务清单基于需求清单而产生,是各主体为市域高质量发展而领衔的相关任务,如产业界为院校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支持、为技术研发提供经费支持等;院校联合科技局、科研机构等组建科技创新中心,与企业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加强与院校的技术研发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提供保障。支持清单可理解为推进政策清单,是为确保任务清单能顺利完成而制定的相关政策制度,为联合体的建设提供支持保障。
最后,形成高效的反馈体系。在充分沟通基础上构建供需清单,还需要各主体加强信息联动。信息的联动为体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工作闭环,为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明确了具体工作内容。在信息共享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产学研数据公开机制,促进各成员单位形成数据共享意识,通过成员之间的主动公开、交换、共享信息,及时更新发布政策支持、企业需求、学生信息、培训资源、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数据信息,拓展产学研协同的广度、宽度、厚度。为了对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成效进行评估,要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对需求清单的更新、任务清单的解决、支持清单的落实等进行及时反馈,促进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同时,完善信息透明公开机制,保障社会公众对联合体建设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联合体要快速捕捉产业转型升级、院校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发展的新需求,为政府的政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形成高效的反馈机制。
三、考虑市域的差异性,构建产教特色发展机制
市域产教联合体具有强烈的地域产业和文化特色,这也是其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为发挥市域优势,彰显市域特色,以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基于各地产学研的具体差异,考虑各地产业资源、教育实际、科研实力等方面的禀赋,在工作推进中以“扎根地方、服务产业”为基本宗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联合体。
首先,要明确服务市域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理念。联合体的市域特征体现在物理空间、联合主体、服务对象等三个方面。在物理空间上,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作为依托基础与空间载体,空间布局与资源流动是联合体形成的重要基础;在主体上,联合体以市域内主导产业为支撑,参与主体具有浓郁的市域特色;在服务对象上,联合体依托市域资源,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保障。联合体要解决技术技能人才供需不匹配、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实问题。作为新时期适应产教融合需要的一种新型社会组织,联合体要将服务市域高质量发展作为其基本建设理念。基于地方特色,要形成联合体的发展特色,确保“一联合体一策”落到实处,不断提升产学研一体化水平,推动形成共生共融的生态格局。
其次,要充分考虑产学研的市域差异。为构建特色鲜明的联合体,要通盘考虑市域层面产学研方面的差异,以市域产业资源作为基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市域教育资源作为保障,培养与产业相契合的人才;以市域科研资源作为催化剂,助推产教的深入交流。具体而言,一要结合产业结构特点。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联合体建设必须结合当地产业特点,结合区域发展规划,明确联合体的功能定位,确保联合体能够服务地方中心工作。明确区域产业在省域层面的功能定位,将区域产业发展融入国家大发展格局中,不断提升联合体的发展水平。教育部第一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单位均聚焦市域层面的产业发展需求。如,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医药高等专科学院联合申报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聚焦生物医药产业;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科学城)的发展规划;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区域的新能源事业,等等。二要发挥院校办学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市域层面本科院校、职业院校教育资源日趋丰富。联合体以高职院校为主,但也需充分发挥本科院校、中职学校的作用。对本科院校而言,要发挥其在技术研发上的优势;对中职学校而言,要加强办学的中高职一体化,为区域培养更多技术人才。在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成效。三要整合研发机构资源。市域层面的研发能力有限,为提升科技研发水平,要结合自身资源,通过引入科研院所等形式,充分挖掘外部科技资源,加强研发机构与院校的合作,增强区域的研发成效,提升自身产学研一体化水平。
最后,要结合产学研特征完善市域政策。国家层面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发展指明了宏观方向,地方层面要将国家政策和文件予以分解细化,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持举措。要体现区域院校的办学定位,有效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工具性与引导性功能,为产学研搭建桥梁。同时,要积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地域品牌,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的互动发展新格局。产学研系统内部之间要达成共识。产业界要加强沟通,地方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教育界要整合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做大做强产业基础,各院校之间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如围绕地方发展所需专业,做强相关专业群,教育部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的专业体系,要根据相关要求做好规划设计;要做好相关科研发展规划,不断提升地方的创新研发能力。
四、聚焦项目的真实性,做实产教生态运行机制
生态系统由若干个主体基于差异化优势,通过技术、知识、人才等生态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进而实现协同共生、持续演进。作为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市域产教联合体由传统知识生产向社会价值创造转变,是产学研各界的知识流动、要素聚合与资源循环。联合体赋能产学研一体化,要坚持系统性战略思维,宏观上“跳出联合体来看联合体”,分析区域产业需求变化,基于战略高度对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进行系统设计,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不断调整子结构及组合方式,改善产学研发展的组织结构。
首先,要聚焦生产教学研究中的真问题。联合体赋能产学研一体化的逻辑起点是产学研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即制约产业升级发展的瓶颈、阻碍院校人才培养的短板、制约科技研发工作的难点。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要注重项目的真实性,通过真实项目运营不断完善产教生态体系,构建“企业项目进课程、工匠达人上讲台、学校师生下企业锻炼”的深度融合局面,切实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在运行机制上,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形成良性互动,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真问题、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真问题、科技研发过程中的真问题,以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其次,要共建全真情境下的产教育人场景。以市域产教联合体赋能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要切实以科教融汇的思维促进产业的升级,以丰富的科研资源开展真实的教学任务,把真实的研发需求融入产教融合中,打造全真的产学研一体化情境,实现产业运营、专业教学、技术研发的有机统一。学生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共同完成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在完成真实项目的过程中进行工艺改进、产品研发,进而更熟练地掌握岗位技能。在该模式下,学生创造真实效益,并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通过充分整合生产资源、教育资源、研发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最后,要兼顾“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联合体以市域主导产业为切入点,贯彻“以科教促产、以产科助教、以产教推科”发展理念,倒逼产教科多元主体的自由流动。政府在联合体建设中要科学界定自身角色,把握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在做好相关统筹规划与顶层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上调动各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增强各建设主体的内生动力。一方面,“有为政府”意味着政府宏观层面上要加强引导,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体系,不断打破部门间的隔阂,完善领导小组的决策程序,确保联合体的运营符合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相关要求。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国家层面对产教融合作出的重大部署,市域层面要贯彻落实好相关决策,落实好政策规划、指导、监管、宣传等功效,做好重大产教项目的服务落地工作,确保联合体建设规划有效落实。另一方面,“有效市场”要求发挥市场的功效,充分考虑产业主体与教育主体的意愿与需求,围绕各方所需所想,以市场利益纽带促进联合体创新,激发院校、企业参与联合体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各方形成紧密型合作关系。当前,公办院校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市域层面国有企业(包括市属国有企业、市域辖区内的非市属国有企业)要接受政府的直接领导,公办、国企性质的校企会围绕政府的目标导向来运作。为此,一是进一步挖掘公办院校、国企的参与联合体建设的内生动力,从“要我建联合体”转变为“我要建联合体”;二是充分挖掘民办院校、私有企业尤其是龙头私有企业参与联合体建设的积极性。
(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