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
(一)思政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引领者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本质是通过各类课程协同共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合唱”。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引领其他课程的教师共同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观。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体现在,首先,引领思想道德素养教育。思政课教师引导其他教师、尤其是一些来自校企合作企业的师资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养,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满足课程思政的高要求。其次,引领理论知识的传授。思政课教师要引领非思政课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他们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同时,引领非思政课教师结合其所授课程特点,将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程的教育教学中,让课程思政的育人在理论的支撑下更具说服力。再次,引领政治方向。思政课教师不仅自身要有很强的政治素养,更要引领非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素质,坚定政治方向,为学生在政治方向上把脉,真正发挥好课程思政的作用。
(二)思政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助力者
首先,助力教学内容的传授。思政课教师要助力非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进行总体把握,帮助他们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的内涵,助力他们在自己教授的课程中,去寻求这些思想元素,并有效融入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程的教学。其次,助力工作方法的优化。思政课教师要助力非思政课教师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要求融入课程思政,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应有的实效。
(三)思政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把关者
一是要对非思政课教师提炼的思政素材进行把关,帮助他们对相关素材进行筛选,协助他们将其中蕴含的价值范式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示,运用于相对应的课程内容中,避免简单“植入”。二是把关非思政课教师对思政内容的表述。部分非思政课教师对有关思政内容的表述往往不够准确,甚至有些错误的表述。通过思政课教师的把关,帮助非思政课教师准确用语,促进课程思政的育人更加精准,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精神指引。
二、高职院校优化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的路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促使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发挥作用
1.出台相关政策及制度,明确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和职责
各高职院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在遵循高职教育及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专业、课程特点,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确定课程思政的主管部门,修订课程思政教材开发、教师培训、团队管理、集体备课等各项制度,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在各项制度和机制中明确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同时,各高职院系要完善、修订思政工作的相关制度,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思政课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教学监督管理部门在评估考核学校马克思学院或思政教学部门工作时,应补充课程思政考核指标。在对思政课教师个人进行绩效考核时,要把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成效纳入考核范围;在涉及思政课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各类评优评先表彰中,明确对课程思政的条件性要求,鼓励思政课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教学。
2.搭建校企合作课程思政平台,引导思政课教师走进企业
高职院校要依托同企业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研发中心、企业工作室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此为平台组建“专业教师(或其他课程教师)+思政教师+工匠大师”的课程思政团队,共同打造专业教学方案,将企业文化、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动形成课程思政“学校有统筹、校企有平台、团队有协作、课程有特色”的工作格局。同时,引导思政课教师或是以进企业锻炼的方式,或是以学生实习实训辅导员的身份,主动走进企业,增进同校企合作企业相关人员的交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企业元素有机融合,让课程思政的育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成为具有国家、民族情怀、企业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
3.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高职院校要开展课程思政,必须同时着力推进思政课程的提质增效,要打造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以思政选修课为支撑,以思政实践课为拓展,以网络思政为补充的思政课程体系。具体而言,一是要用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征和要求的教学方法、话语表达等,讲好三门必修课程,坚持以“八个统一”为标准,积极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二是要“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遴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开设“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选修课程,让思政课鲜活起来;三是要创新思政实践课形式,打造校企合作思政课实践教学,由思政课教师会同专业课教师和工匠大师,设定实践教学内容,将思政的教育内容融入学生专业课和实习实训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理论的力量;四是要注重建设网络示范课,要从学生的特点入手,建设网络思政课程,对线下教学形成有效补充。在构建思政课程体系中,各高职院校要注重充分结合本校特色和专业特点,推动思政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体系的协同发展,形成多维度的、立体的大思政格局。
(二)思政课教师要转换观念,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全环节
1.提高认识,增强对课程思政要求的理解
首先,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要深刻认识到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不是全部内容。要意识到每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专业课程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工匠大师的人格魅力更容易让学生折服,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挖掘这些课程和人员的育人功能,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其次,要认清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地位。认识到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其主阵地虽然是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程,但它也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的思政课扩展到所有各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主渠道的思政课及教师,应在其中充分发挥作用。要意识到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守好思政课的“渠”,还要帮助其他各类课程的教师“种好责任田”。充分理解到只有促使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将思政课的显性育人功能和其他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相统一,才能真正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课程思政能力
一是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学习。“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六个素养,思政课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坚持不懈地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榜样学习、向网络学习,才能将“六个要”落到实处,在实现自我素养提升的同时,有效引领课程思政。二是加强现代职业教育能力的学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其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以及培养规格、培养方式等,都不同于普通教育。2019年开始,高职院校针对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职工、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扩招,高职院校思政课上什么、怎么上?又是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在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掌握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基本能力外,还要具备对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的把握、职教改革精神的理解和贯彻等各方面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成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从而提高自己课程思政的能力。
3.打造思政课“金课”,守好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主渠道”
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打造思政课“金课”,才能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做到,第一,坚定理想信念,理直气壮站好三尺讲台。思政课教师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坚定的信仰,有对国家、民族深厚的情怀,才能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才能让自己充满信心而热情饱满地走上讲台,让课堂既充满激情,又满怀深情,用真情实感触及学生的心灵。第二,精心打磨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充实。思政课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以教材为蓝本,实现“教材—教学—价值”体系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紧密结合起来,直面各种问题挑战,对各种社会思潮有深刻把握,对社会热点、难点及敏感问题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对学生的疑惑进行有效的回应。第三,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让课堂有“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用浅显的道理和生动的话语将深奥的理论讲深讲透,又要找到既遵循教学规律、又具有个性色彩的教学方式,不断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