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讲好工匠故事的内容定位
高职思政课讲好工匠故事,关键是要在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困惑的基础上,重点解决“讲什么”的问题。这需要思政课教师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议题。
(一)讲清楚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
工匠精神,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短小精悍的十六个字,表明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高职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于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讲清楚工匠精神蕴含的实践本质、奉献特质和创新实质,帮助学生立匠心、琢匠技、从匠行。
实践是工匠精神的本质。工匠精神看似是一个理论问题,实则从其产生伊始就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工匠精神始于手工业者对器物的制作,是“在器物制作过程中整体上表现出的对器物品质超功利的无限追求,是一种长期而稳定的精神特质”。而在现代,工匠精神所涉领域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科研、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领域,关涉主体从手工业者扩大到各行业劳动者群体。虽然工匠精神的外延在拓展,但依旧没有改变其实践本质。无论是工匠精神的产生、发展还是传承,都依旧离不开人的具体实践。因此,工匠精神从来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不只是一种值得学习和了悟的精神,而是一个个微小但倔强的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故事,是他们选择的一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生活方式。
奉献是工匠精神的特质。纵观中国历史,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类工匠,社会地位都较低。然而几千年来,还是有无数工匠乐于将技艺作为立身之本,精进、创新和传承,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工艺史。奉献也因此成为工匠精神的底色,直到今天依旧历久弥新,涌现出“金手天焊”高凤林、港航界“金字招牌”许振超、矿山“华佗”李杰等一批新时代大国工匠。从航空航天、高铁动车到文物修复、文艺传承,从“大国重器”到“微米发丝”,都体现着现代工匠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辛勤付出,践行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铮铮誓言。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实质。传统工匠精神强调手艺代代相传,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新时代工匠精神对工匠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创新是工匠个人及现代制造业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无论是产品的开发、技艺的革新,还是工艺的更新,都离不开工匠的创新。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的工匠,才有可能大胆创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讲清楚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讲好工匠故事,就要讲清楚弘扬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解“讲好工匠故事”的使命任务。
工匠精神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将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坚持精益求精,实施精准化管理,生产高精尖产品,提供精细化服务。一方面,数字强国的建设、数字经济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都以信息技术突破、算法创新和大数据应用为基础,其发展提升和更新迭代都迫切需要大量掌握先进技术、理论知识和网络技能的数字工匠作为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集中力量攻克原创性技术、引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前沿科技和产业领域的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都离不开大批大国工匠呕心沥血的谋划、勤勤恳恳的钻研、锲而不舍的探索。
工匠精神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就必然包含工匠精神的现代化。传统工匠精神通过建筑、服饰、文艺品等器物承载,包含着“知行合一”的理念、“精益求精”的追求、“德艺双馨”的境界,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实现工匠精神的现代化。一方面,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工匠精神引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生产出令人民满意的精神产品,实现物质的全面丰富和精神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工匠精神的现代化,进一步推动以工匠精神为重要内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建立起具有深厚历史根基和强大引领能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突出社会主义属性。
工匠精神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识。中国式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兼顾社会物质富足与人的精神富有为要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工匠故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凸显出对人的认同和尊重,对劳动的赞美和尊崇,从而让劳动者在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
二、高职思政课讲好工匠故事的路径遵循
(一)讲事实
真实性是工匠故事的生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别是在故事素材的选取上,要以详细的史实、真切的现实和确切的事实为依据,讲好工匠故事。
首先,注重考察史实,掌握一手资料。工匠精神是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劳动史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大量的工匠故事和历史文本。这些工匠故事、可供考察的文本依据,为思政课教师讲好工匠故事提供了充足的史料资源,也为新时代厘清工匠精神的文化源流、发展脉络、现实关照提供了重要参考。因而,思政课教师要讲好工匠故事,就要广泛搜集和分类整理工匠精神的相关史料,考察相关的经典案例和解读评价,为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其次,深入挖掘现实,呈现故事原貌。工匠故事是思政课的重要资源,除了讲述好历史故事,还要利用好现实故事。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博物馆、文化匠人馆、非遗保护中心、民间个人工作室、工厂车间等,寻访文物修复师、非遗文化传承人、民间手艺人、技术工人,全方位梳理新时代的工匠故事,讲述好各行各业的匠人故事,打破学生对工匠故事只停留于“高精尖技术”的刻板印象,缩短学生与工匠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觉思考工匠精神的内涵。
最后,坚持实事求是,抵制错误思潮。思政课讲好工匠故事要求既要考察史实、挖掘现实,又要实事求是。对无中生有、歪曲捏造、断章取义等失实传播,要及时予以澄清;对恶意解读工匠行为、故意丑化工匠形象、蓄意诋毁工匠精神、肆意谩骂工匠人物等行为,要严厉禁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纷繁复杂的错误思潮,要坚决抵制。通过坚决捍卫工匠故事的价值导向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讲形象
生动性是故事的灵魂。将枯燥、抽象、晦涩的理论化为生动、形象、直观的情境,是讲故事的教学方式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的特别之处。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抓取故事的细节特征,还原故事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从情景交融的细节呈现中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
第一,注重展示工匠故事的真实情节。真实可感、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够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很多工匠故事发生在古代,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吸引力可能不足,甚至还有些许疏离感。但要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来源于每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时代洪流中挣扎过、痛苦过,也坚守过。人们今天为之痛苦迷茫的事,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人经历过。他们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古老的人生经验。斯人已逝,但其精神历久弥坚。此外,思政课还要讲身边的人,讲千千万万坚守着一颗匠心的平凡人。他可能是长征火箭“心脏”的焊接人,也可能是一锤定一生的打铁人,可能是常年穿梭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也可能是四季坐守尘埃里的老鞋匠。通过情节的打造,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那些默默坚守的寂静时光和催人泪下的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力量。
第二,着重刻画工匠故事的感人细节。一个好故事的诞生,不仅包含完整的真实情节,还包含微小的感人细节。细节之处往往最动人,因而,思政课教师在宏观讲述工匠故事的同时,也要注重所处环境、人物心理、行为表现等相关细节的描述,加强学生对工匠故事的印象,增强工匠故事直击心灵的力量。例如,在讲述“玩转洋设备”的大国工匠王树军的故事时,可以突出他那股不服输的倔劲。细致反映工匠的真实心态和心路历程,更能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悟工匠的艰辛与不易。
第三,重视阐释工匠故事的时代背景。伟大故事蕴含伟大精神,伟大精神诞生于伟大实践。讲好工匠故事,首先要讲明白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例如,毛泽东同志称赞劳模工匠“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的背景是什么?邓小平同志为何要提出劳动群众和革命骨干“至今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团结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又进一步指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党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历史足迹,对所选工匠故事的时代背景进行阐释,让学生在了解故事背景的基础上,更加明晰工匠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个人选择,领悟其蕴含的深层道理。
(三)讲情感
高职思政课讲好工匠故事要求“明理”与“共情”兼具。忽视道理的透彻性,就是本末倒置,育人目标不达;忽视情感的共鸣性,就是照本宣科,育人实效不足。只有以情明理、以理共情、情理交融,才能使学生情有所动、思有所发、悟有所得。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技术要稳、道理要深、情怀要真,在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现场领悟式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技术讲出劳模工匠故事的历史厚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
首先,创新技术手段,再现故事情境,创设沉浸式教学。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需要搭建贯通的渠道。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偏弱,更倾向于接受直观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结合课程目标和故事主题,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直观方式,借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利用AR(增强现实)、VR(模拟现实)、MR(混合现实)、全息幻影成像等技术还原故事发生的历史情境,积极搭建情感互动机制,开展情境沉浸式教学,实现思政课教学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从单一场域到多维场域的转变,增强学生的课堂代入感和参与感。
其次,线上线下结合,强化师生交流,展开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改变了教师堂上讲、学生坐下听的单方面灌输模式,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又能快速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准备有关工匠精神内容的课程时,围绕“系列故事讲活精神”这一主旨,探索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形成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基础知识)和课堂故事拓展学习(理论深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而在具体讲述工匠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就业准备、现实困惑等增设讨论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理性分析和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让课堂所学真正能为现实所用。
最后,展开实地调研,熟悉故事历史,形成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直达故事发生的第一现场,既能增强专业的实践性,又能在实地直观地传达信息,除疑解惑。尤其是对于重实践教学的高职院校来讲,要利用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顶岗实习接触企业和社会的机会,将嵌入工匠文化的思政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在现场教学中帮助学生体悟工匠精神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在劳模工匠资源上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与劳模工匠展开对话。
(四)讲道理
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讲故事,不能停留于讲故事表面。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这就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要将道理融进故事,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学生,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学生,在工匠故事中传达思想主张和价值观念,突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价值性。
首先,故事选材上要以小见大,把道理讲深。选材要关照受众,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阶段、文化水平、专业基础,以及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呈现的心理特征、思想动向、选择偏好,在故事选材上下功夫,从小处着手。选人物可以起于微末,但讲道理决不能浮于表面。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基于历史视野、现实洞察、未来眼光,选取身边的非遗文化、手艺传承、匠心独守等有烟火气的工匠故事,从小细节、小人物、小案例洞见大图景、大成就、大历史,把道理讲深刻。
其次,故事讲述中坚持问题导向,把道理讲透。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及时回应时代困惑正是思政课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生动体现。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从工匠故事中找到答案。比如,思政课教师在提出“中国必须弘扬工匠精神”这一宏大命题时,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思考,为什么近代中国“师夷长技”却无法“制夷”?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为什么在新时代我们仍然要践行工匠精神?先将问题抛出,让学生在听故事时便有所思考,教师再用清晰的学理逻辑解答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把故事背后的道理讲透彻。
最后,故事讲述后要总结升华,把道理讲活。对故事的升华可以增强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反思,体现故事的现实启示和时代价值。教师除了使用在课堂上设问—讨论—讲解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之外,还要通过总结提炼、筛选观点、价值判断等方式将学生的思考内容嵌入教学目标的轨道,讲清楚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活水;讲清楚工匠精神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现代化的具体表现;讲清楚工匠精神作为人的优秀品质,是人的现代化的现实表征。(节选自《职业教育研究》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