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中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可以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高质量的课程思政不能脱离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教改背景。
一、健全系统性实施保障机制
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靠专业课教师层面的探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高职院校站在回答教育根本问题的历史高度,运用体系化的思维做好顶层设计。一是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对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党支部和教研室党小组的引领作用,通过带领教师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文件,确保融合的方向性与长期性。二是加强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管。教学管理部门是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指挥中枢,其职能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质量,要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成效纳入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与评价体系中。三是营造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环境。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思想并形塑行为,能够时刻激发教师的融合意识与态度,要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融入院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强化专业教师团队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意识的发展可以促进其融合能力的提升,同样其融合能力的提高也会加深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认知。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意识与能力不是天然具备的,需要引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方面通常不存在问题,但未必具备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课程思政不仅是育学生,同样是育教师的思想。在加强专业教师团队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方面,一是要“夯实内力”,二是要“巧借外力”。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新教师岗前培训、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和教师座谈会等帮助专业课教师转变育人观念,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厚植立德树人情怀,要让专业课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也是教“真本领”。同时要积极搭建校内外的交流平台,邀请党政领导、相关专家学者开展思政讲座,组织校内思政教研室与相关专业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校际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方式促进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融合能力的提升。此外要建立健全融合激励机制,将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理念意识与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的岗位聘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进修培训的考核依据中。
三、完善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设计
1.基于职教规律明确实施思路
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其地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条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其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内容包括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以及行动能力。高职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规律与教育方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强调产教融合、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不完全是学校内的教育,而是与社会和行业企业有着紧密联系的教育。这也意味着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延续到校内实践、校外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的整个环节中。特别是实践实训环节,要结合真实的工作场景,面对真实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独立做出价值判断。
2.根据专业类别精选实施内容
专业教学课程思政是将专业中蕴含的专业知识、文化基因、价值范式融为统一的育人资源,让受教育者求技与求道相融合,实现高职院校德技并修、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高职院校的专业源自产业、职业和岗位,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专业类别具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因此专业课教师要认真领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关于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结合不同课程特点、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内涵,深入思考“挖什么”“怎么挖”以及“如何融”的问题,精心探索萃取与专业核心素养高度契合的课程思政元素,努力做到让专业教学更有广度、深度和温度。
3.立足高职学情创新实施方式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多元且独立,对于意图性的说教普遍较为敏感且反感。由于对社会复杂性缺乏足够了解,他们面对社会问题时既体现出爱憎分明可爱的一面,也呈现出容易走极端幼稚的一面。他们在认知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感受,更相信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因此,教师应当抓住高职学生的这一特征,用学生愿意听和听得进的表达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在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将学生代入到相关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维视角切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想性和生活性的有机结合,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
四、优化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1.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把控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对课程思政成效有着最直观的认知与最切身的感悟。通过专业课教师自评,能够发现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问题并及时修正。院校作为课程思政的外部监控者,可以防止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流于形式,同时基于第三方视角有助于专业课教师避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真实情境下面对利益冲突时的选择最能彰显一个人的成色,顶岗实习期间面临真实工作场景与利益冲突的考验,是展示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时期,也是高职院校验收阶段性育人成效的重要阶段,因此顶岗实习单位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对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极具评价参考价值。学生之间横向性的社会关系使得彼此间处于更加平等、随性和放松的状态,观察学生之间的交流内容与样态,可以帮助专业教师了解师生之间纵向性相处模式下不容易观察到的学生最真实的一面,能够为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评价内容优化提供有用的信息。
2.突出教与学两个重点评价对象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情感的认知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专业教学活动的两个核心环节。教师是专业教学活动的主导,“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将决定教学过程的品质,影响育人效果。学生是专业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映在内化与实践两个层面。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要重点围绕教师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效果这两个环节展开。一方面要重点考察教师教育活动中是否做到“德技并举,润物无声”;另一方面要重点考查学生学习活动中是否实现“德技并修,知行合一”。
3.建构分级评价标准
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专业课教师而言也是逐步实践的过程。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立不是为了批评指责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是帮助专业教师提升课程育人能力。通过设置分级评价标准,将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合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达到每个等级所需的要求,使评价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各个级别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帮助专业教师认识自己当前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融合的水平与状态,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节选自《现代职业教育》202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