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党旗飘扬>>课程思政>>正文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内涵特征、学理逻辑与内容构建
发表时间:[ 2024年07月09日 11:37 ]    浏览次数:[ ] 分享到: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内涵特征与学理逻辑

(一)内涵特征

教学体系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框架和形式上的规定,其本身也蕴含着实现内生发展的脉络。教学体系是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评价四个部分所构成的统一体。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聚焦课程知识载体、教师教学主体、学生主体,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之中,形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良性互动,促进教学效果和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具体而言,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特征有三:第一,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课程、教师和学生作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三要素,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课程是教师实施教学和学生接受教育的载体,以课程为纲,依据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者、示范者和引领者,教师以高超的教学能力和深厚的育人情怀进行创造性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理想境界。学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应以生为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获得感、认同感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核心尺域。课程载体、教学主体、学习主体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二,教学过程的联动性。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设计与实施到教学效果评价,体现教学活动的逻辑关系和进阶过程,结构上层次合理,方法上循序渐进,须确保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结果一以贯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足都将制约整体教学实施进程。第三,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坚定回应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现出“大思政”格局下,每一门课程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底色,为大学生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和家国情怀筑牢思想根基。

(二)学理逻辑

依据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树立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注重关键部分功能变化对整体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一个育人共同体,课程是知识供给端,起到中心支点作用,课程结构设计和考核标准决定了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教师是能力输送端,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教师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决定了学生的收获成长。学生是价值需求端,学生求知欲、获得感对教师具有牵引和激励作用。课程思政教学要实现三方的协调平衡,必须从整体高度统筹好课程、教师、学生的相互关系,树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观念。学理逻辑以科学原理和方法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规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学理逻辑应当聚焦高等教育主战场,回归课程价值定位,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实施的纵向设计要体现同一主体内部要素结构的层次关系,横向设计要体现不同主体间的动态制约关系,以“要素—结构—系统”的学理逻辑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如此,方能深化课程思政教学从理念走向实践,整合教学载体、教学主体、学习主体三个系统的功能作用,强化教学育人共同体理念,做到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学理逻辑、知识逻辑、实践逻辑内在统一。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内容构建

(一)课程教学载体:知识供给端的“点—线—面”

专业课课程思政应面向专业,扎根课程,要依据专业课学科属性和专业特点,以课程为载体,细化课程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总目标。首先,解构、重组课程知识体系和形式框架,将课程教学目标细化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建立“概念—原理—方法”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的目标层级体系,体现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整合课程思政要素,加强结构化设计,打造课程思政“点—线—面”一体化内容供给。最后,要整体性嵌入课程思政知识结构,实现专业知识体系(明线+显性)和课程思政体系(暗线+隐性)内在耦合,教学设计上逐步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课程思政知识相融相通,使学生领悟“知识源于实践,实践锻造能力,能力源于知行,知行成就素养”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规律,倾力构筑情理递进、显隐相通、明暗交融的课程知识供给端,夯实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载体质量。

(二)教师教学主体:能力输送端的“名师—名队—名道”

教师扮演着“大先生”的角色,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人,专业技能的工匠手,职业精神的塑造者,立德树人的示范家,要使教师胜任“大先生”角色,学校应该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条能力输送端通道。第一,应使教师树立先进典型,培育一批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首先,应使教师树立崇高使命,立志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燃灯者,低得下身、弯得下腰、静得下心,加强自身在专业、行业等领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挖掘育人底色和专业特色资源,注重专业历史文化、行业工匠精神、职业基本素养的牵引作用,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感和体验感,扎实提高教学育人本领。其次,应对接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比赛,以赛促教、以教促效,通过比赛平台加强同行业师资的交流学习,强化课程思政教学基本功建设。关注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用人需求,探索编写具有本专业课程思政特色的新业态教材,满足学生学习内在价值需求。第二,需凝聚师资力量,打造一批标杆化课程思政教学队伍。《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依据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不同专业在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和方法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学校要统筹课程思政一盘棋思想,依据教师学缘背景,挖掘优质资源,融入专业特色,提炼育人基因,增强团队合作,形成师资队伍优势互补,推广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培育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形成示范效应。第三,还应建立长效机制,塑造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通道。要健全以育人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在专业建设、职业发展、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发挥教师主力军作用,加快构建老中青、传帮带教学梯队,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成为教师获得成长发展,实现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精神纽带。

(三)学生学习主体:价值需求端的“成长—成才—成人”

课程思政实施对象是学生。进行客观的学情分析,明确学生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价值诉求尤为关键。价值引领的高度对学生人格品德的修炼,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素养的塑造影响深远,课程思政德育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等价值需求端。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这一阶段个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日趋成熟但不稳定,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对其进行施教布道,容易出现极端分化现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功效就是要准确定位于学生个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内在兴趣和心理期待,着眼长远聚焦职业发展方向和行业需求导向,引导学生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注入真善美的心灵种子,践行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价值本位。因课施教、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是落实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力抓手,须激发个人成长潜力,注重专业成才能力,彰显职业成人魅力。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最终价值在于培养一批有理想、有信仰、有情怀的高素质人才,获得感、价值感和幸福感是学生成长、成才、成人路上的价值标准。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实施路径

应围绕课程、教师、学生三要素,构建以课程知识供给端的“点—线—面”(教学载体),教师能力输送端的“名师—名队—名道”(教学主体),学生价值需求端的“成长—成才—成人”(学习主体)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学理逻辑、知识逻辑、实践逻辑三维融合,具体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路径

第一,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供给,凝练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点—线—面”和思政“专业—学校—社会”互融互通。专业知识层面形成“概念—原理—方法”与“要素—结构—系统”理实相通的学习目标。课程思政层面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挖掘专业课中历史文化基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课程思政育人政治底色。坚持专业引领,学习借鉴业内标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发挥专业群建设优势,创新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打造德技并修的专业育人特色。坚持学校桥梁作用,强化“专业—企业—行业”协同育人共同体意识,将多方主体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多视角接受社会检验,提升学校立德树人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二,强化课程思政教学队伍建设,组建不同层次的课程思政教师工作站,增强教师教学育人本领。分阶段、分层级推进以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为基础,合作能力为方向、育人能力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形成“个体提升—团队提升—职业提升”可持续发展机制。整合学校、学院、专业教学资源,引进校外行业技能大师和企业专家充实专业课课程教学队伍,构建优势互补、校内外联动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着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协同效应,打造“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式职业发展通道,为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理念提供广阔平台。

第三,提升学生成长发展价值需求动力,培养一个知识宽广、能力厚实、价值崇高的“整全人”。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增强专业理论知识储备;通过理实一体、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技能本领,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情感认识,习得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通过学校、企业、社会的全方位检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的关联性和统一性,从情感认识上升到价值认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合化于情,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构筑完整的价值链。(节选自《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3年第6期)


上一条: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课程思政高质量实施对策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人文艺术学院成功举办“艺术+思政”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创新交流座谈会

本站自:2018-1-1起IP访问量次, 当前在线人数0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 2019  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林路一号    电话:029-33732500  33732444  33732000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06007066号-1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