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所取得的成绩
1.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成果”产生于20所职业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占2项),它们皆是学校与合作企业在创新“双主体”育人模式或者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在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成为区域产业发展“助推器”的实践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领域紧密关联,服务领域包括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无人机、高速铁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囊括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区域农业全产业链,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产业。“成果”呈现出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变革、服务不同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的阶段性改革成效,彰显新时代职业教育在不同领域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凸显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构建“双主体”育人、“双主体”技术研发的新型共同体价值,昭示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目标追求。
2.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卓有成效
“成果”中,高职院校作为第一单位获奖16项,占76%,中职学校获奖5项,占24%,彰显了高职院校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力军作用,中职学校也成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国家“双高计划”院校获奖11项,占高职院校16项的73%,体现出“双高计划”引领产教融合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头雁效应”。从“成果”实施效果看,职业院校创新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以专业对接产业链推进产教融合改革,依据产业链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建设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企校协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职业教育服务不同领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
3.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
“成果”的实践效果和“推广应用”成效显著,社会认可度高,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获得各类国际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等次和数量,均处于全国同类专业领先地位。二是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学生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起薪线、创业率、三年就业稳定率以及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远超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水平。三是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贡献度快速提升,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地方经济离不开的重要力量。四是国家权威媒体对“成果”典型做法及其成效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各级领导给予重视与肯定,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具有辐射推广的聚集效应,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产生重大和广泛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亮点
1.创新式地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
所有“成果”都具有服务区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产业链、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特色。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主持的一等奖成果“深职院—比亚迪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新生态的探索与实践”,在探索企业全程参与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新生态基础上,形成以特色产业学院“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为核心的“四共融合、梯级递进、标准引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新生态,培养学生从“专业基础能力”到“创新创业能力”的8项递进能力,为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改革和实践范例。由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持的二等奖成果 “‘多主体协同、产业链贯通、跨专业融合’高职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是在建立产业资源持续融入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生态,创新服务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解决方案。
2.探索构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课堂教学新生态
“成果”基于“专业围着产业需求转”的改革思路,依据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内涵升级的变化和新职业岗位群的新要求,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需求的吻合度。紧密对接产业链的职业岗位群调整专业课程,基于典型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将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形成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课堂教学新生态。同时,“成果”还旨在健全专业课程内容实时更新机制,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诊断与改进机制,确保课程教学质量螺旋式递升。
3.有效带动服务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建设
“成果”的服务面向都直接指向区域或地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一些产业逐步朝着千亿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成为地方构建高质量经济体系、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产业集群发展改变了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此需要建设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急需的专业集群。因此,在“成果”培育过程中,服务产业的专业也随着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向专业群、专业集群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成果”推广与应用过程中,直接带动学校、区域或全国同类职业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形成区域专业集群,以专业集群服务产业集群,从而发挥“成果”的“溢出效应”。
(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获得的基本经验
1.以立德树人作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导向
“成果”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价值导向,坚持德技并修的育人方向。遵循党和国家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政策导向,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教学规范,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全面实施课程思政,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与此同时,“成果”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原则,从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及实践教学等五个维度,引导专业课教师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持续增强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并促使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注重协同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
2.创新理论和理念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力量源泉
“成果”在培育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创新形成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教学理论和育人理念;并以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专著等形式形成理论成果体系,具有重大的创新示范作用。据统计,“成果”均创新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有3项成果在产教融合教学理论上有所创新,15项成果在产教融合育人理念上有所创新,3项成果在产教融合实践上有所创新。由此可见,创新性贯穿于“成果”形成的全过程,实现教育教学从滞后产业发展向与产业并跑转变,从而促进人才供给由供求不匹配向供求平衡转变。
3.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
“成果”针对产教融合教学与实践面临的难题,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以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三教”改革,有效破解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建成了一批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带动了相关专业领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水平的快速提升,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据统计,“成果”中产教深度融合共建成16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与15门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制订(修订)58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55个行业标准,建成8个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5个全国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2个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获12项国家优秀教材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这些国家层面的标志性成果,凸显示范引领作用和价值,成为全国推广应用的典范。